预决算公开
工作动态
只为做“最纯的种子”
[发布时间:2023-04-28 17:59来源:都市时报]

4月21日,昆明市台联联合禄劝县委统战部调研台企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调研组走进台商郑清传的种子基地,了解已75岁的郑清传扎根云南30年的蔬菜繁种故事和他的种子梦。

蔬菜制种世家”传人

来到云南

1948年,郑清传出生在三代从事制种行业的“蔬菜制种世家”。大学毕业后,他虽然也从事过多种行业,但最终还是子承父业回到了制种行业,并成为了专家型的企业家。

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台商纷纷到大陆投资创业。1992年5月,郑清传来到云南元谋,在金沙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区,开展蔬菜繁种试验示范。2003年3月,武定县猫街镇招商引资,把郑清传引到猫街镇龙庆关村委会大平地村开展蔬菜品种试验、示范,在海拔2130米的地方,有偿转让荒山荒地4000亩;2013年又在务尼格村有偿流转土地35亩,从事品种纯度培育……

一晃,郑清传已在云南扎根30年,当年四十出头的青壮年也已年逾古稀,青丝也变成了白发,但深埋于心的对高原特色农业蔬菜良种繁种研究的热爱,让他时刻充满热情、意气风发,75岁高龄依然忙碌在田间地头。

投入40多万元

种出1.9公斤种子

郑清传蔬菜制种主要专注于十字花科、茄科和瓜类三大类。他做事非常认真,认真到甚至让人感到古板的地步。郑清传的育种技术采用的是传统的人工授粉技艺,为了保证纯度,每一种蔬菜的亲本都要培育到9代才能制种,这就大大增加了用工成本。据介绍,基地一个工人每个月只能管5棵植株的授粉,每棵植株有6000多朵花,即使是熟练工每天最多也只能完成500多朵花的授粉,因此“每亩地的人工成本要10多万元,但这样一个成本给到的保障就是纯度”。虽然现在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减少成本、提高授粉效率,但郑清传执拗地坚持,“宁可成本高一点,也要保证质量。”

在企业开展新品种试验的日子里,人生地不熟的他尝尽了苦头。高寒冷凉,水电路不通,基础设施薄弱,第一年在武定猫街投入各项成本资金40多万元,最终收得蔬菜种子1.9公斤,郑清传却高兴地说:“太好了,这1.9公斤种子说明了这里可以作为蔬菜繁种亲本培育的基地。我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

蔬菜繁种

帮助约200户增收脱贫

郑清传的执着与热情感染了当地百姓,大家继续满怀信心地跟着他学习制种技术,不断扩大规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高山反季蔬菜良种繁种示范成功。郑清传先后又深入周边乡镇发动老百姓分批分期参加十字花科蔬菜繁种培训,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以“公司+农户+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签订蔬菜繁种合同,农户通过一两年的蔬菜繁种,了解和掌握了育苗、大田移栽、中耕管理、花期割花、蜜蜂授粉、籽粒饱满、收割、晾晒、筛选、包装等操作技术。每年生产种子约3万公斤,全部由台湾总公司悉数接收。目前,郑清传的育种基地在1000亩左右,帮助约200户农户增收脱贫。

20年前,郑清传在武定县猫街镇开展蔬菜品种试验、示范的时候,离婚整10年的他在云南收获了一份爱情,又经历了10年爱情长跑后最终成了云南的女婿。“强国在于强农,强农在于育种。我身体还行,下一个30年,我将继续坚持把育种做好,带动更多老百姓产业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